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研讨课,她利落地收起笔记本,步伐轻快地走向训练馆——那里有她另一个身份: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的主力队员,这位22岁的中国姑娘,如今是校园里颇受关注的人物,从法国尼斯到美国纽约,从职业剑客到常春藤学子,费若秋的跨界之旅令人惊叹。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在北京的一家击剑俱乐部,8岁的她第一次拿起花剑就被深深吸引。“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另一个自己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击剑不仅是体力对抗,更是智力博弈,每一步移动,每一次出击,都需要瞬间的计算和决断。”
她的天赋很快显现,15岁入选北京市队,17岁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中夺得花剑个人冠军,出色的表现让她收到了法国尼斯击剑俱乐部的邀请,于是刚满18岁的费若秋踏上了赴法训练的道路。

“在法国的三年是我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,”费若秋说,“欧洲的击剑理念更加注重战术和心理博弈,每天与不同国家的选手交锋,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理解。”期间,她代表俱乐部参加了多项国际赛事,最好的成绩是在世界杯分站赛闯入前十六名。
2023年初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:暂停职业训练,申请赴美留学。“许多人不理解,认为我正在职业上升期,不应该此时离开赛场。”她平静地讲述,“但我始终相信,运动员的生命是多元的,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,更是如何面对挑战、管理时间、保持专注——这些能力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。”

费若秋的申请过程并不轻松,由于长期专注训练,她的学术基础相对薄弱,为此,她花了半年时间恶补功课,每天在训练之余坚持学习到深夜,她以优异的SAT成绩和独特的个人经历打动了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官,于2023年秋季被经济学专业录取。
“哥大看重的可能不是我的学术背景,而是我展现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。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击剑运动员身上有一种特质:我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,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这些品质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重要。”
进入哥大后,费若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她不仅要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,还要保持高水平的击剑训练,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早晨六点起床训练,然后赶去上课,下午参加团队练习,晚上则泡在图书馆直到深夜。
“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,”费若秋坦言,“常春藤的学术压力相当大,而NCAA的训练和比赛又极其耗时,我曾经连续两周每天只睡五小时,就为准备期中考试和一场重要比赛。”
但这种双重生活也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。“击剑成了我学术压力的最佳释放方式,当我在剑道上时,完全专注于技术和战术,所有烦恼都暂时消失了,反过来,学术训练又提高了我的战术分析能力,让我能更理性地看待比赛。”
哥大击剑队教练安德森对这位中国弟子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运动员之一,她能够将学术研究的严谨带到体育训练中,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动作,研究对手的每一个习惯,这种治学态度与体育精神的结合,使她在短时间内成为团队的核心力量。”
在刚刚结束的常春藤联盟击剑锦标赛中,费若秋帮助哥大获得团体亚军,她个人也入选了全联盟明星队。
从中国到法国,再到美国,费若秋经历了三次文化适应过程,她认为这段多元文化经历是她最宝贵的财富。
“每种文化对体育的理解有所不同,”费若秋比较道,“训练更加系统化和纪律化;在法国,更注重艺术性和个人表达;在美国,则强调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,这些经历让我形成了自己的击剑哲学——融合东方的纪律、欧洲的艺术感和美洲的竞争意识。”
作为校园里少数同时跨越体育和学术两个领域的学生,费若秋也在积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,她发起成立了“运动员学术互助小组”,帮助体育生适应学术生活,同时也让普通学生了解运动员的挑战与贡献。
“很多人对运动员有刻板印象,认为我们只擅长体育,”费若秋说,“我的队友中有许多人在各学科表现出色,体育训练赋予我们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,在学术领域同样是可贵的财富。”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打算在经济学领域继续深造,同时不放弃击剑运动。“我希望能够证明,体育和学术不是对立的选择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,我的梦想是将来能够促进中美体育交流,特别是在击剑领域。”
费若秋正在筹备一个暑期项目,计划带领美国大学生击剑爱好者到中国交流训练。“中国击剑运动近年来发展迅速,但与国际交流还不够密切,我希望能够搭建一座桥梁,让更多海外年轻人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。”
对于2028年奥运会,费若秋也没有完全关闭大门:“如果学业允许,我希望能再次站上赛场,但现在,我更享受作为学生运动员的平衡生活,击剑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的传统认知,在体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,她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——不将体育视为唯一身份,而是作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。
“现代社会往往让人过早专业化,运动员只能做运动员,学生只能做学生,”费若秋反思道,“但这种划分是人为的,人的潜能是多元的,体育培养的品质能够迁移到学术领域,学术训练同样能够反哺体育表现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森认为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趋势:“我们正在看到更多像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,他们拒绝被单一标签定义,而是在多个领域追求卓越,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。”
费若秋的经历也给国内体育培养体系提供了思考,如何让运动员在追求体育卓越的同时不放弃学术发展?如何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支持运动员的多元成长?这些问题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。
黄昏时分,哥大击剑馆里,费若秋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,她的身影在剑道上快速移动,步伐灵活,出击精准,一小时后,她将赶往图书馆完成一篇关于国际体育经济的论文。
在两个世界之间自如切换,费若秋展现了当代青年无限的可能性,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而她的旅程已经证明:人生没有标准路线,真正的成功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,勇敢地追求多元化的卓越。
正如她所说:“剑道就像人生,需要进攻也需要防守,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智,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,不断向前。”